【資源分享】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如何讓高校“買賬”
“評價是教育的有力杠桿,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推行至今🔘,目前是‘觀念已形成,行為未到位’。”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時龍🫂,在近日召開的2015年度教育評價研討會上如是說🐡。
2013年底🧑🏽🦱,教育部確定30個地區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上海👍🏿、浙江兩地作為先行試點地區。一年多過去了🧜🏿,實驗情況是否盡如人意🧔♂️ℹ️?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在具體推行的過程中還有哪些“攔路虎”🪢?
高校基本不采用💥,導致綜合評價流於形式
一直以來💪🏻,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摩鑫升學率作為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傾向🧑🏽💼,使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推行困難重重。
“30個‘吃螃蟹’的地區,很多還在觀望。”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念魯說,從中國教育學會的調查結果來看🧙🏿😨,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一年多以來,實質性成果並不顯著。一些實驗區改革存在畏難情緒,顧慮“做什麽”和“怎麽做”。如何找到改革的落點?改革是為了學生☂️、家長還是高校👨🏻⚖️?改革後的綜合評價結果能否被學生和家長接受👉🏿?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著實驗區改革的步伐。
上海✔️、浙江兩地先行試點的成果是與會專家關註的焦點。不少專家對實驗區高考改革和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增加學生的學習選擇性💇🏿♀️、促進學生多元發展的改革路徑十分認可🌮。但仍有不少與會者拋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小學綜合素質測評的結果誰會用🧑🏻🏛?
“目前的改革阻礙是,由於高校基本不采用綜合評價的結果,導致綜合評價流於形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坦言,現階段高校招生是高中教育的風向標,如果高校不看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或在招錄標準中占比較少,那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就可能陷入“自娛自樂”的境地。
高中教育與高校招錄存在“剪刀差”
“我國的教育評價製度,更多以高校錄取為導向,最後不得不陷入‘唯分數論’的泥淖👨🦼➡️。社會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往往被忽視☁️。”中國教育學會顧問陶西平直言。
盡管高考改革與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在學習上擁有更多選擇性,但現行的社會評價體系⚂,還是更多將高校錄取率作為中小學尤其是高中教育質量的重要評判標準。高中教育與高校招錄標準之間的“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考與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陷入兩難境地,使改革的力度和積極性大打折扣💇🏽♂️。
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副處長顏惠芬認為🫷🏼,雖然高考改革打通了高中與高校之間壁壘👩🏽🦱,但如果高校不關註高中教育,高中綜合素質測評結果不能成為高校招生參考,勢必會影響高中參與教育改革的積極性。高校用不用,成了問題的關鍵🧑🏼🚀。
如何實現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結果和高校需求的對接🪜?高中教育及中小學教育要加強與高校聯動,這是浙江改革經驗給出的回答。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洪峰解釋🧑🏻🦯➡️,浙江高考改革後,高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分專業類或專業確定選考科目範圍🚞,至多不超過3門🤽🏼♀️,並在招生2年前向社會公布,考生只需1門在選考科目範圍內,就可報考該專業。此外✥👩🏻🍼,高校還可對考生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提出要求,作為錄取參考👩🏻⚕️。
高中教育要加強與高校聯動
高考選考科目與高校招錄標準相呼應,是實現改革成果與高校對接的一條途徑⛑。此外,上海、北京等實驗區的一些高中在推行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改革時,還設立大學先修課程與高校需求對接,這些大學先修課程包括理工科和商科。
“大學先修課程這一嘗試參照了美國等其他國家的高中教育模式。大學先修課程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設,是溝通高中教育和高校教育的橋梁。”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對此表示肯定🌖。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摩鑫長朱建明認為🔼,先修課程主要以大學課程為參考🧑🏿🌾,但不會完全照搬,而是根據摩鑫自身特色進行課程設置🧝。該校在高中教育階段推行大學先修課程的摩鑫中處於先行者之列⚪️,除設立先修課程外,還開設科技創新班等興趣班,邀請中科院等高校教師做學生導師,指導學生科研活動。
改革成果怎麽用👨🏿🎨👨🏿⚕️?高校重視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並將其作為招錄時的參考是一條路徑👛,但並非唯一路徑。
“不是說人人都得上大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戴家幹認為🧑🏼🎓,高校的“指揮”角色應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而變革🦕,在教育改革進一步推進的過程中,要在學生的不同年齡段對其進行評價,加強職業教育,讓學生更好認識自己,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方向🖕,而不必局限於升入高校這座“獨木橋”。
(來源:蘇州市教育質量檢測中心)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