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草木共此生
魯迅與草木共此生
研究一個人,感受他的氣息是必須的🤹🏿。假如想起那篇膾炙人口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或許你會意識到魯迅對花草樹木的熱愛。假如更有心一些,或許你會註意到這份愛貫串了魯迅的一生。《魯迅草木譜》從魯迅的作品和劄記裏提取了一份密碼,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以年譜時間為線索🤶🏿,是一部關於魯迅微觀研究的隨筆集。
書中文章屬於風格小品文,依時間順序一一鋪排🙎♀️,故謂之“草木譜”也🧪,為了避免引申轉化👵🏼,不使原意歪曲,文中所涉內容不乏完整引用,或在材料間稍作過渡、略施議論。換句話說,是一部讀書劄記🍑,頗有些錢鍾書《管錐編》的旨趣。
這本書邀請我們作一次漫步的遐想👨👦👦,不僅與魯迅相遇,還與周家大宅的四季桂、夾道的萬株楊柳樹、上野的櫻花、水野的梔子相遇🌰;與魯迅一起💆🏻♀️,“從密葉縫裏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聽“窗前棗葉簌簌亂落如雨”;在北京🧜🏽♂️,“八道灣的大葉楊有風就響”,兄弟失和之後🖖🏽,魯迅搬至西三條21號🏪,寫下了著名的散文句子🏋🏽♀️,“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廈門任教雖僅短短135天,魯迅亦留下了“門前的秋葵似的黃花卻還在開著”的記憶;在廣州🤸🏼🚔,他與許廣平會合,喜悅地說👩🏼✈️🧑🏻🎨,“水橫枝青蔥得可愛”;在躺下的大地上,廣玉蘭是他的墓的一部分🟩。
在草木的芬芳裏🕋,我們沿著他的足跡走一走,得一次親炙的機會,或能彌補一些恍然的遺憾🅿️。此外,作者還提示我們留意魯迅作品的植物描寫。比如,短篇小說《高老夫子》兩番寫出高老夫子和桑樹的遭遇🏸,並非閑筆⌛️🚘,是為突出人物的虛偽和不堪🛌🏻、窘態與局促。在我極喜歡的傳奇筆記改編的《眉間尺》裏,杉樹林見證了奇特的復仇方式🧗🏼🧑🏽,或者說見證了復仇之前的奇特埋伏。在《藥》裏🤗,楊柳、紅白的花構成了鮮明的植物意象。在魯迅很多的詩詞和隨筆文章裏✔️✊,也到處可見飛紅繁英📼⛪️、草長鶯飛的歌詠或借景抒情🐻❄️、象征的應用。
對博物學的熱愛🫵🏼,很早就浸淫在魯迅的生命裏。童年的百草園是他的極樂世界,他漸漸成長為一個小小植物學家🏸🏇🏼,青少年時就能在《蒔花雜誌》刊登數篇生物筆記🥘。魯迅始終熱心科普工作,他翻譯《藥用植物》等外文書籍🧔🏻♍️,幫助三弟周建人編寫科普教材,他在1930年就發出了林地沙漠化的警告🍤,正如作者所評價的,魯迅是一位自覺的生態保護先行者。魯迅的古典傳統文化造詣極深,他曾經工筆抄錄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專門研究漢畫像中的吉祥植物,日本風物美學更影響了他一生的審美態度♠️🏄🏼,他的版畫水準也是極高的🐁。
很少有人會不喜歡花草樹木的🧚🏽♂️👨🏼🎤。植物有許多品質🥦,別樣的純樸👖,堅韌的意誌,自由的精神,蓬勃的生命力🤱。對植物的愛,源自我們向外探索世界,向內探索靈魂的努力👩🏻🦯,物質浸潤在世界之中,世界存在於持續活躍的感受和體驗。魯迅充沛的精神力量🧑🏻🍳,使他比一般的人更能體會植物的美與天地的奧妙,也比一般人更貼近這純粹的存在。
用戶登錄